上周,韓國江原道的社區(qū)工作人員,在給一名60多歲的老年男性送垃圾袋時,發(fā)現房間內并沒有人回應。
他們再三確認后,打開了這扇門,而后刺鼻的腐臭味撲面而來:這名男子靜靜躺在地上,已經死亡數日。
他獨自居住,與家人、朋友、鄰居都沒有任何來往,因此當他的生命走到盡頭,也沒有任何人能夠知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樣的死亡,正在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孤獨死。
韓國的中年人,正在孤獨地死去
每年,韓國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孤獨地死去,其中很多都是與世隔絕的中年人。他們在死亡的時候孤身一人,幾天、甚至幾周后才被發(fā)現。
隨著人口迅速老齡化,韓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在試圖與這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抗爭。
2021年4月,韓國正式出臺了“孤獨死預防法”,將孤獨死定義為:
“與家人、親戚等斷絕往來的獨居者,在悄悄自殺或病死多日后才被發(fā)現的死亡”
在法令出臺后,韓國相關部門開始統(tǒng)計從2017年至今的孤獨死數據。
12月上旬,韓國有史以來首次發(fā)布了孤獨死的數據。
根據保健福祉部的報告,韓國2021年孤獨死的人數為3378人,與2017年的2412人相比,在五年中增加了40%,并且達到了整體死亡人數的1.1%。
其中,50-59歲、60-69歲的群體為孤獨死高發(fā)人群,分別為1001人與981人,總共占據總人數的60%。
而從性別分布上來看,每一年男性孤獨死的人數都是女性的四倍以上,并且差距還在漸漸增大,去年已經增加到了5.3倍至多。
在2021年,50-69歲的韓國男子孤獨死人數為1760人,占據孤獨死總人數的52.1%,超過半數。
這個特殊的數據,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東亞日報》稱:“現在人類能夠活到100歲,所以5、60歲不應該是身體健康、在社會上活躍的年齡嗎?”
韓國保健福祉部聲稱,50-69歲的男性群體中孤獨死高發(fā),是因為他們疏于健康管理,相對缺乏做家務的經驗。
所以,在生活質量因為變故急劇下降時,他們發(fā)生孤獨死的潛在可能性就更高。
但一部分韓國媒體認為,這樣的說法,實際上是避重就輕,故意忽視了真正的問題。
有韓國人認為,孤獨死不是因為不注重健康,也和會不會照顧自己的關系不大。
他們之所以會遠離社會、獨自一人死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個社會將他們排除在外。
在韓國的社會文化中,人們對于不工作的男性嗤之以鼻,認為無論什么原因導致的不工作,都可以與游手好閑畫上等號。
因此,大多數韓國男性都會盡可能減少自己的空窗期,以免被人鄙視。
但在這幾年中,韓國就業(yè)崗位不斷減少,優(yōu)質制造業(yè)就業(yè)崗位出現萎縮,不穩(wěn)定的臨時工崗位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人經歷裁員危機。
然而,年輕男性也許可以很快再找到工作,但進入50歲之后的中老年人卻很難再適應韓國嚴苛的工作強度,或者作為單純的體力勞動者找到工作。
失業(yè)后,他們也沒有辦法靠養(yǎng)老金生活,韓國人要到65歲才能領取養(yǎng)老金,而且根據統(tǒng)計,韓國有45.1%的人都領不到這份養(yǎng)老金。
因此,有很多年過半百的男性陷入窘境——
他們被勞動力市場完全拒絕,又達不到領取養(yǎng)老金的年紀,無法得到社會支持。
因此,一旦這一年齡段的男性無法再就業(yè),陷入經濟危機之中,就很可能會難以和周圍的人溝通。
社會文化構建出來的“自尊心”讓他們產生孤立感,不愿向其他人開口求助。
一個將自己關在房間里將近兩年、與社會完全脫節(jié)的51歲男性在接受采訪時說:
“其他50多歲的人還活躍在社會上,很受歡迎。但我卻成為了這個樣子……我感到非常沮喪?!?/p>
如果危機出現時,他們因為孤立感,拒絕尋求溝通與幫助,很有可能會連帶著出現更大的危機,比如與家人決裂、離婚,失去房子等。
巨大變故后,他們往往會獨自一人搬入“貧民窟”,過上與世隔絕的生活,不愿意再與人溝通交流。
根據韓國在2021年的研究報告,“孤獨死”的人群大多住在狹窄昏暗的群租房,以及潮濕陰暗的半地下室。
他們雖然需要與鄰居共用公共設施,但卻因為之前的經歷,完全不愿與人交談或發(fā)生聯系,甚至連鄰居也不知道他們的姓名。
就這樣,在整個生活完全崩塌時,他們靜靜消失在其他人的視線之中。
沒有同事,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沒有家庭……
他們成為一個“還活著的孤魂野鬼”。
首爾福利中心的一份關于孤獨死報告中,分析了一些孤獨死的案例。
一名64歲的工人,在因為殘疾失去工作的一年后,死于與酒精相關的肝部疾病。
他貧困潦倒,沒有家人,沒有受過教育,甚至沒有手機,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他同時面對著健康問題、經濟問題,日常生活的困難,以及與整個社會的脫節(jié)?!?/p>
還有一名60歲的男性,長年獨自露宿在冰冷的地鐵站,并且冬季將近時倒在了地鐵站的椅子上。
根據政府調查,他有一位兄長,但他的兄長已經和他斷絕關系,拒絕認領遺體或參加葬禮。
19天后,殯葬館為他與另一位孤獨死亡者合辦了葬禮。
韓國健康社會事務所的研究院稱:“在涉及獨居老人或無家可歸的人時,他們的親人可能會因為經濟負擔等原因而不認領家族成員的遺體。”
不過,葬禮的昂貴是一方面,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孤獨死”的遺體,往往會給人帶來創(chuàng)傷性的沖擊。
2017年6月,韓國光州西部的電力查表員報警發(fā)現了一具孤獨死的遺體。
死者為一名57歲的男性,在警方勘探時發(fā)現他還躺在冬天使用的通電電熱毯上……
47歲的宋仁植死于今年7月,三天后他的遺體在出租屋里被發(fā)現,當時已開始腐爛。
而對大多數“孤獨死”的逝者來說,三天,并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韓國遺物整理師金璽別說,大多數孤獨死的逝者遺體都有不同程度的腐爛,有些甚至是在已經面目全非、乃至白骨化之后才被人發(fā)現。
大多數現場充斥著尸體腐爛的難聞氣味,而這些氣味甚至會滲入到物品之中,需要專業(yè)清潔公司才能夠處理。
孤獨死的死者,往往已經斷絕了和這個社會的一切聯系,因此自然也沒有與他們感情深厚的親人,愿意為他們處理后事。
——事實上,如果真的有人已經貧困潦倒,與家人斷絕關系,與整個社會脫節(jié)……
這時唯一能夠幫助到他們的,就是政府、社會組織為他們主動提供幫助和支持,讓他們與社會重新聯系起來。
有韓國人提出,為了應對“孤獨死”,韓國政府應當增派人手,定期聯系這些與世隔絕的人。
首爾市政府曾經宣布了一項“鄰里守望者”的計劃,讓醫(yī)院、房東和便利店員工扮演“守望者”的角色,當有老人長時間未出現,未支付租金和其他費用時,守望者就應當主動通知社區(qū)工作人員。
而釜山市也曾經推出過“孤獨死守護團”,將1690名志愿者分成了近300個團體,定期拜訪轄區(qū)內的獨居老人,為他們提供生活支持和幫助。
但是,這樣的政策“看上去很美好”,卻很難真正實現。
想要從醫(yī)療保健、家庭援助等各個領域為老年人提供全面幫助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年輕人不夠了。
韓國的出生率全世界倒數第一,社會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勞動力正在不斷萎縮,而老年人口的數量卻在日益增加……
韓國立法機構表示:“社會有必要提高對孤獨死的認知,積極應對孤獨死亡——以迎接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
對于韓國的社會結構來說,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人們能做的,只是正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