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文化 >

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昨晚正式收官

斯特拉文斯基《焰火》奏響,音樂恰如其名,熱烈活躍、色彩繽紛。一曲奏完,指揮家、作曲家譚盾攜中國愛樂樂團起身,向觀眾致意。“大家看見‘花’了嗎?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斯特拉文斯基還是學生。”譚盾轉身面向觀眾,開始了滿懷深情的導賞。把現代音樂帶入大眾視野并將民俗題材創(chuàng)作推向極致的斯特拉文斯基,是譚盾學生時代就景仰的“英雄”。如今,敬意化為跨時空的碰撞。昨晚,“新作與紀念”交響音樂會在保利劇院舉行,譚盾帶著自己的作品,與斯特拉文斯基展開了音樂的“對話”。

《焰火》之后,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委約譚盾創(chuàng)作的二胡協(xié)奏曲《火祭》迎來首演,它誕生在疫情期間,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祭祀音樂與宮廷音樂,以5種情緒構筑一出當代音樂的舞臺祭祀,想象人與自然的對話,表達對戰(zhàn)爭的反思,祈愿人類和。

尤為特別的是,擔任樂曲獨奏部分的陸軼文要同時演奏二胡和二胡的前身“奚琴”,即一件譚盾根據敦煌壁畫設計復制的樂器。與二胡之間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奚琴有三根弦,譚盾先請泉州的老藝人做出了樂器的雛形,然后在上海民族樂器廠進行了“工業(yè)化、科學化”的嘗試。“奚琴能發(fā)出非常古老而質樸的聲音。”陸軼文說。演奏時,她需要用大拇指撥動其中一根弦。這種彈法,是譚盾向一位老人家請教得來的,某一天,他走出燈市口地鐵站,正好遇見一位盲人在拉二胡。讓人感慨的機緣發(fā)生了,譚盾仔細一看,老人手中的二胡恰好是三根弦。

“樂器就是人類的歷史。樂器斷了,歷史也就斷了。”奚琴與二胡見證著中國音樂的發(fā)展傳承,譚盾希望通過它們與交響樂團的并置,以及與斯特拉文斯基的對話,“讓中國看到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中國”。《火祭》以一個單音Re展開,“作為穿線,就像書法的一筆,引申出無限豐富的動機、和聲復調與聲音層次。”譚盾說。包括這種自極簡不斷衍生發(fā)展的構思在內,《火祭》充滿了對中國文化與美學的挖掘繼承。演奏時,譚盾把整個樂隊分別布置在二樓觀眾席和舞臺上,前者站,后者坐,正如唐代樂伎中的立部與坐部。全曲推進中,各種奇妙的聲響出其不意地在劇場的各個位置環(huán)繞傳出。譚盾與樂手們有時也要“發(fā)聲”歌唱,悠長的吟詠更增添了作品悠遠空謐的況味。

下半場,譚盾的《古箏與琵琶雙重協(xié)奏曲》繼續(xù)上演。青年琵琶演奏家韓妍、古箏演奏家蘇暢與樂團配合默契,將中國原初音樂中神秘熱烈的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斯特拉文斯基充滿戲劇的成名作《火鳥》中,音樂會迎來尾聲。這位今年逝世50周年的現代主義音樂巨匠創(chuàng)作的旋律,再一次回應了本屆音樂節(jié)“大師與紀念”的主題。

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也在這場音樂會里正式收官。自10月9日起,21套、24場精彩音樂會陸續(xù)登臺。時值建黨百年,來自全國20余個樂團和機構的百名黨員演奏家共同拉開了本屆音樂節(jié)的大幕;在“大師與紀念”的主線下,圣-桑、馬勒、斯特拉文斯基等西方音樂大師與丁善德、郭文景、陳其鋼、譚盾等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共同上演,在東西“對話”中彰顯當代中國文化的內涵;歌劇《浪子的歷程》中國首演、巴洛克音樂劇場《自然頌歌》、委約作品《火祭》彰顯著古典音樂“內循環(huán)”下音樂節(jié)接軌國際前沿的調和視野;以“00后”指揮金郁礦和新古典室內樂團為代表的年輕人,讓更多觀眾看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活力和未來。

最新動態(tài)
相關文章
白象默默作出貢獻被扒出 網友:我們一...
白象食品出圈了 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國貨...
給力!南京城墻博物館成為中國首個ICOFO...
橫店發(fā)放千萬消費券促影視業(yè)復蘇 20余...
風動花開 “二十四番花信風”有何講究?
不能只靠情懷“裸泳”!實體書店“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