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一位名為“露小寶LL”的用戶通過微博發(fā)布一組照片,所配文字是“趕著周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兒~”。配圖背景有古老的太和門廣場,還有霸氣十足的黑色大奔。
古老與現(xiàn)代以“特殊”的形式碰撞,一不小心就在輿論深潭投下巨石。故宮禁車由來已久,可追溯到2013年。當時故宮給出過解釋,出于文化尊嚴,也出于文物保護。事件一出,公眾想追問的很多,她是誰?何以打破禁令?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開車進入故宮?是否存在特權問題?故宮的安全管理是否存在漏洞?
不到50字,故宮給出的回答卻很少。“深表痛心并向公眾誠懇致歉。今后該院將嚴格管理,杜絕此類現(xiàn)象。”既沒有正面回答是非曲直,更沒有詳細解釋事件經(jīng)過。認真最怕客套,人心最怕敷衍。風口浪尖之上,讀不出半句走心的意味,反倒讓人覺得避重就輕云淡風輕。
這些年故宮下凡與民同樂,雖有爭議但贏在民心。故宮做周邊賣口紅,通過開發(fā)大IP探索商業(yè)化,背后偌大的IP體系,催生出一個個商業(yè)子品牌,互相鬧過矛盾打過架,沒少惹麻煩。網(wǎng)友們即便會說三道四,但從未像今天這般口誅筆伐拍案而起。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步子大一點小一點、偏一點正一點都好說。
人們真正喜愛故宮,不是一支口紅一把扇子,而是“感覺自己萌萌噠”放下了架子。放在故宮博物院建院近百年和中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時間點上,文創(chuàng)“爆款”并非偶然,故宮走進人心,在于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傳達了共識,即“故宮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故宮是大家的”。
故宮下凡恰好碰上了民眾對歷史文化上升的需求。盛世來臨,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對于大眾意識而言,作為景點的故宮,開始與其名稱匹配、“轉換”為文化啟蒙的博物館。作為觀察現(xiàn)今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一個橫斷面,故宮見證著一個國家與民眾精神文明層面的成長。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第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財富普遍性增長之后,在效率和公平之間,人們往往格外關注后者。奔馳女高調(diào)炫耀“撒歡兒”的時候,故宮身上凝結的文化甚至價值共識,便在某一個瞬間被打破甚至解構,真相越是藏得深,人們越相信故宮還有另一面。
故宮需要調(diào)查、反饋、問責,回應公眾的關切,以正視聽,以明規(guī)則,以此為契機查漏補缺,嚴把后門。商業(yè)化是有益探索,但有些底線不能破。故宮的大門可以為洶涌的人流而開,卻不可為特權而動。故宮可以有一時的管理失誤,但不可以有失衡的價值誤判。因為特權背后或許就藏著扭曲的權力和財富,而有價和無價之間其實隔著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