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米價格飆升至近15年來的最高水平,正使人們再次擔心,對于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來說——糧食成本將變得更加昂貴。
大米在亞洲和非洲數(shù)十億人的飲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東南亞和非洲的部分地區(qū),大米占人們總卡路里攝入量的60%,而在孟加拉國等國,這一比例更是高達70%。
(資料圖)
最近的價格飆升給本已受極端天氣和烏克蘭沖突升級影響的全球糧食市場增加了壓力。作為亞洲基準的5%破碎率泰國白米躍升至每噸648美元,為2008年10月糧食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原因是干燥的天氣威脅到泰國的收成,同時占全球貿(mào)易量40%的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加強了出口限制,以保護其本地市場。
華盛頓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Joseph Glauber表示,“大米價格上漲將加劇糧食通脹,尤其是對亞洲主要大米消費國的貧困家庭而言。當一個國家實施出口禁令時,其他國家往往會效仿。世界上的窮人將是最大的輸家。”
由于各國政府希望確保充足的糧食儲備,對全球供應緊張的擔憂日益加劇,從而放大了新一輪貿(mào)易保護主義浪潮的風險。厄爾尼諾天氣模式的回歸,可能導致亞洲依賴水源的稻米作物干枯,這進一步加劇了人們的焦慮情緒。
未來焦點:米價將會漸近上漲還是一路狂飆?
哈佛大學名譽教授Peter Timmer研究糧食安全已有數(shù)十年,他表示,“相較厄爾尼諾現(xiàn)象開始出現(xiàn)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小麥和玉米出口港口的攻擊升級之前,大米如今已更為昂貴?!?/p>
他預計,在未來6到12個月內(nèi),每噸價格可能會再攀升100美元。
Timmer曾在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期間與亞洲各國政府合作制定應對政策。他表示,“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價格上漲究竟是漸進的——能夠讓消費者有時間在沒有恐慌的情況下進行調(diào)整,還是會迅速飆升到每噸1000美元或更高?!?/strong>
2008年,當時主要的大米生產(chǎn)國,尤其是印度和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導致大米價格曾飆升至1000美元水平以上。
世界上大部分大米都在亞洲種植和消費,那里的農(nóng)民目前正在努力應對熱浪和干旱。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國泰國正在鼓勵農(nóng)民改種需水量較少的作物,而印尼主要大米產(chǎn)區(qū)的農(nóng)民則正在種植更為抗旱的玉米和卷心菜。
馬來亞投資銀行集團高級經(jīng)濟學家Chua Hak Bin表示,最大的風險在于厄爾尼諾現(xiàn)象和氣候變化是否會破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推高整體食品通脹。
他指出,“這可能會引發(fā)更多的貿(mào)易保護主義政策,包括出口管制,從而加劇全球糧食短缺和價格壓力。 鑒于食品在消費籃子中的權重較大,新興市場經(jīng)濟體更容易受到此類食品價格沖擊的影響。”
盡管如此,許多消費國政府實施的嚴格價格控制和糧食補貼,仍將有助于抑制通貨膨脹。Chua表示,目前的情況看起來仍“相對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