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焦點財經 >

趣 談 “ 箭 桿 嶺 ”

北京市延慶區(qū)井莊鎮(zhèn)有一個名為箭桿嶺的小村落,位于延慶南部山區(qū)群山腳下。“箭桿嶺”既是村名,也是山名,背后蘊含著有趣的歷史文化。

箭桿嶺村鳥瞰


(資料圖片)

箭桿嶺村基本情況

箭桿嶺村位于延慶城區(qū)東南約12.6公里處,原屬西二道河鄉(xiāng),2000年撤鄉(xiāng)并鎮(zhèn),歸屬井莊鎮(zhèn)。村域面積達722.293公頃。因由山中多個小村遷居而來,村屬山林面積高達9611畝。村莊距110國道1公里,東南毗鄰虎峪風景區(qū)和明十三陵,西南5公里便是太行八陘之一的“軍都陘”,與八達嶺、居庸關隔山相望。村東有龍王廟1座,為清代建筑,占地40余平方米。龍王廟旁有古榆樹1棵,樹齡500余年,為市一級保護古樹。村中以王、郝、賀、趙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最盛時約200余人口,均為漢族。現戶籍人口110余人,常住人口僅50人左右,老齡化突出。箭桿嶺雖緊鄰戰(zhàn)略要沖,但因群山環(huán)抱,人跡罕至,車馬難行,一直人口稀少,史料中難覓蹤跡。

古榆樹

近年來,京郊徒步運動逐漸興起。因為豐富的山林資源,箭桿嶺村開始為外人所知。經過徒步愛好者的開拓,箭桿嶺已經成為熱門徒步路線,山中的著名地標——一線天,已經是眾多驢友心中的網紅打卡地。另外,山中還有若干天然溪流和泉眼,多個奇石景觀,吸引了眾多的戶外運動愛好者。2023年3月,延慶區(qū)發(fā)布“延慶東南山·九溝十八灣”鄉(xiāng)村振興品牌,箭桿嶺村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成為“九溝十八灣”建設首站,計劃利用三年時間打造京郊最大的塞外風情聚落。

文化振興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力量源泉。箭桿嶺地處塞外,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匯處,小村莊有大文化。加強對鄉(xiāng)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這需要廣泛地收集、整理和保護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tǒng)習俗,以確保它們不會被遺忘和消失,讓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故事。

從“箭桿嶺”地名由來說起

在全國范圍內,共約有二十余處叫做箭桿嶺的地名,大多處于長城內外和重要關隘處,有的是根據地形取名,有的是根據傳說故事。深究起來,北京延慶的箭桿嶺,其得名也有多種說法。

一是以制造箭桿得名。箭桿嶺山中盛產白蠟樹,白蠟桿是古代制造箭桿、槍棒的原材料。明朝時期,延慶地區(qū)是明朝疆土與游牧民族的交界處,戰(zhàn)事頻仍,需要大量的武器裝備。據村民世代相傳,當時箭桿嶺的山民就地取材,經常為前方的明軍將士制造和供應箭桿,替代賦稅。如今,箭桿嶺山中仍生長著很多白蠟樹,樹枝堅硬筆直,削去樹皮,就成了箭桿。然而,制造箭桿的傳統(tǒng)盛于何時,村民的口述卻不甚清楚。

二是蒙古語音譯。根據《延慶地名志》所述,“箭桿嶺”與大興安嶺、興安嶺等地名一樣,是蒙古語、通古斯?jié)M語“金阿林”的音譯,意為白色的山、山嶺,是極冷的地方。延慶是蒙古人較早活動的地區(qū),箭桿嶺地處元代大都(北京)通往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zhèn))的重要驛路——輦路側近,元朝皇帝每年從大都到上都避暑,都走這條驛路。因此處氣候較延慶城區(qū)更冷,山中常年被白雪覆蓋,故稱之為“金阿林”。根據乾隆七年《延慶縣全圖》,箭桿嶺村當時標記為“蔣嶺”,此為謬誤。當時延慶地區(qū)滿蒙人口眾多,加之“箭桿嶺”與“蔣嶺”發(fā)音相近,很有可能是同一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這從側面印證了蒙古語音譯的說法。但這個結論也是推測而來,由于延慶留存的最早的地方志為明代所著,現有史料很難準確挖掘箭桿嶺的地名由來。

三是傳說故事。箭桿嶺位于八達嶺東北,深受長城文化、八達嶺傳說的影響。村西南山中有一處山峰,從西南-東北方向望去,山峰上有一月牙形缺口,不似天然形成。傳說在北宋時期,楊家將鎮(zhèn)守居庸關二十余年。一日,楊延昭帶領親兵出關勘察地形,立馬關山,豪情滿懷,引弓一箭,直上云霄,箭落時洞穿山石,留下了一個月牙缺口,落在山腳下平地上,此處由此得名“箭桿嶺”。雖然是傳說,卻飽含著這片土地上的民族情懷和堅韌不屈的長城文化。

箭桿嶺何時建村,目前還查不到準確記載。從歷史資料和村民口述可知,箭桿嶺村大致經歷了山中小村落逐步遷至山下建村的歷史。這是一個漫長、反復的過程,村民戰(zhàn)則進山,和則下山,這個過程跨越了自明代到改革開放后數百年的時光。根據前文所述,至少清乾隆年初就已有村。箭桿嶺村口有一古榆樹,樹齡約519年,以常識推斷,如果是村民所栽,恐怕村莊歷史要追溯到明弘治年間了?!堆討c地名志》中提到,箭桿嶺“村取山名”,如果“箭桿嶺”是蒙古語音譯,推測其中歷史脈絡,應該是周遭山民陸續(xù)遷來山下定居時,將“金阿林”譯為“箭桿嶺”,村名遂定。至今,箭桿嶺山中仍可見廟兒梁、澇灘、麻地等舊村遺址。

山中古村落遺址

箭桿嶺的軍事和騎射文化

明朝時期,箭桿嶺處于九邊重鎮(zhèn)——宣府鎮(zhèn)與薊州鎮(zhèn)交界處,是與北方游牧民族對抗的前線。箭桿嶺先后分屬宣府鎮(zhèn)永寧衛(wèi)和薊州鎮(zhèn)昌平衛(wèi),是橫嶺隘口的一部分。根據《四鎮(zhèn)三關志》記載,早在永樂年間,橫嶺隘口下的廟兒梁、姜家梁、西核桃沖、東核桃沖便設有敵臺,都屬于現箭桿嶺村的范圍。這里常駐明軍偵防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墩軍和夜不收。墩軍主要以守警為主,夜不收負責哨探敵情、傳遞情報、燒荒、奇襲、劫營等任務。

《明實錄·世宗實錄》記載了駐箭桿嶺夜不收參與的一次重要戰(zhàn)役。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9月,蒙古哈哈赤部聯(lián)合打來孫、那林臺吉、文打賴、哈喇慎等七個部族合兵數萬,準備突襲古北口入境搶掠。二十六日,“隊長武士元帶領夜不收專在箭桿嶺拒守,并遣郝恕、吳真官等出邊偵敵”,發(fā)現蒙古人在潮河川口(今密云區(qū)東北潮河關)外扎營,于是飛報薊遼總督府,并攜帶火炮器具悄悄埋伏于蒙古營地四周。夜半時分,10余名夜不收齊點火炮,轟營驚擾至天明,蒙古兵大怒,集中兵力攻打古北口。由于事先得到警報,明軍集結重兵,嚴陣以待。二十七日至十月一日間,蒙古軍隊累計發(fā)動110余次攻勢均被打退,明軍僅傷亡百余人。這是明中后期對游牧民族戰(zhàn)役的一次重大勝利成果。戰(zhàn)后,明軍出邊尋找犧牲的夜不收尸體,“會驗得郝恕剜一目心坎一刀”,“吳真官剖腹仍剜二目”。此戰(zhàn)后,明朝廷深感箭桿嶺一線的戰(zhàn)略重要性,可謂“極沖”之地,“宜于三岔、廟兒梁設兵備”,作為居庸關與古北口之間的重要兵力補充,負責偵緝以防敵人經此地偷襲京師。

崇禎十七年(1644)春節(jié),李自成稱帝,國號“大順”,并率大軍東征。三月攻克宣府,自宣府東進又克懷來后直逼八達嶺下,準備進攻居庸關。因八達嶺地勢險要,防御嚴密,李自成久攻不破,遂分兵攻占柳溝,準備自柳溝繞過重兵布防的關溝防線,繞至居庸關南夾攻明軍。起義軍披荊斬棘沿深山前行,先后過溝溝崖、德勝口、虎峪、西梁、九仙廟,來到居庸關下。因明朝末年軍備廢弛,箭桿嶺一線防守已撤去,敵臺空置,李自成不廢一兵一卒便陳兵居庸關下,八達嶺守備余希祖詐降被殺,起義軍長驅通過八達嶺,進逼北京。

箭桿嶺還有著濃郁的“馬”文化。根據明嘉靖《隆慶志》記載,箭桿嶺周遭的群山統(tǒng)稱為馬廠山,與南山東西相對?!榜R廠山在州城東南三十里,山圍四面,西有紅龍?zhí)叮ㄔ诮衩霞腋G村西,遺址仍存),中有小村數處”。從“山圍四面”來看,馬廠山是一個比“箭桿嶺”更大的地域概念。馬廠山下,自井莊鎮(zhèn)西二道河村南至蓮花灘村這一片平坦的地帶,叫做“馬場川”,是延慶人約定俗成的地名,明代,這里專司戰(zhàn)馬的養(yǎng)殖和儲備。到了清代,馬場川各村落以馮家廟為中心,遍布著八旗貴族的皇莊,村民負責為他們養(yǎng)馬、放馬。箭桿嶺村中趙姓至今保持著從小便騎馬的家風。

今天,箭桿嶺周遭的方言中還保留著大量的軍事用語。如去延慶,很多老人稱之為“進州”“進衛(wèi)”,小孩哭鬧叫“鬧營”,在一個地方待的時間太長叫“扎營”“扎野”,起內部矛盾叫“窩反”,還有“把邊了哨”(太靠邊)等。箭桿嶺山中有很多當地村民起的“土”名字,如核桃溝、豬頭梁、燕子窩,外界毫無所知。遍查史書,居然能看到“核桃沖”“燕兒沖”這樣驚人的相似地名,地名的解釋也毫無二致。徒步經過核桃沖,雖然當年的敵臺已經消失無蹤,游客能看到數百年的核桃樹,依然茂盛如初,結下的山核桃比普通核桃略小,顏色更深,味道更苦,向游客訴說著當年的金戈鐵馬。

在中國大地上,有著許多像箭桿嶺這樣的小山村,人口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在史書上見不到太多痕跡,沒有太多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也沒有產生過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卻也一樣保留著獨有的記憶和傳承,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記住鄉(xiāng)愁,生生不息。

關鍵詞:
最新動態(tài)
相關文章
趣 談 “ 箭 桿 嶺 ”
農發(fā)行佳木斯市分行開展強化安全工作專...
剛剛,福州發(fā)布提醒告誡函!事關鹽價!
華夏銀行上半年增利不增收 營收同比下降1.67%
馬桶水箱不上水怎么辦(馬桶水箱上水慢...
紅米能用電信卡嗎?(紅米能用電信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