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的涌入,對傳統教育模式帶來了變革,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學生-家長三方連接的全新共建體系,給新生代網絡文化的培育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土壤,催生出新時代德育文化、共享文化、個體文化等獨特的網絡文化。這種新型網絡文化與現有文化之間,既有顛覆,又有融合。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zhèn)峰會“包容互鑒: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分論壇上,一起作業(yè)創(chuàng)始人兼CEO劉暢以教育人的視角,分享了對網絡文化共建共享的觀察和思考。
伴隨著中國數字經濟22.6萬億元總量的市場空間,對于正在建設網絡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來說,互聯網空間的教育、動漫、文學、影視、音樂等優(yōu)秀文化也將對世界產生更大吸引力。本次大會主題分論壇上,故宮博物院、網易、昆侖萬維、騰訊影業(yè)、暴雪娛樂、羅輯思維、Dwango株式會社、一起作業(yè)等各文化領域的代表共同暢談多元主體推動下網絡文化的共建共享。
文化具備價值觀,網絡德育文化要立德樹人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網民年齡結構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2.1%,1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達49.1%,超過1.8億中小學生已成為新生代網民的主體。網絡已經成為新生代網民學習知識、獲取信息、交流思想、開發(fā)潛能的主要平臺。同時,網絡傳媒的開放性、便捷性和多元性決定了新生代網絡文化是數字文化、多元文化。
“文化首先這是一個商品,文化的傳播中互聯網途徑是最有效的。”在完美世界的蕭泓看來,以游戲為載體的網絡文化交流和傳遞過程中,除了產品做成功,更重要的是傳播更多積極的正能量和價值觀,讓游戲文化成為更加有教育意義的載體。網易董事局主席兼CEO丁磊則把夢幻西游作品里面放入了中國科舉考試題目,讓用戶回答后獲得獎勵,還在倩女幽魂作品里面嵌入敦煌洞窟的場景,讓許許多多沒有機會去敦煌的人都可以通過網易游戲體驗去感受敦煌每一個洞窟的故事。
的確,動漫、文學、影視、音樂等優(yōu)秀的網絡文化,理應具備正確的普世價值觀和教育意義,從而被廣泛接納和傳遞。
作為教育人的劉暢,在他的眼中互聯網教育企業(yè)應該以促進“培養(yǎng)教與學中每一位孩子的核心素養(yǎng)”為根本。借助互聯網平臺,有效采集學生全面的學習行為數據,對K12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進行綜合呈現,并給出精準有效的核心素養(yǎng)評價報告?;ヂ摼W為我們深入理解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開啟了一扇重要的窗戶。同時,通過互聯網寓教于樂的形式,令德育教育更具感染力。
“包容互鑒: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分論壇
借助互聯網搭建的傳統文化普及平臺,可以幫助新生代網民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和理論的滋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健全人格,鑄造精神。而技術也已經實現對網絡文化價值觀的監(jiān)管,昆侖萬維集團董事長兼CEO周亞輝強調,隨著語音識別、圖像識別、LP技術成熟,人工智能在反垃圾,反低俗方面,已經到了應用階段。
文化是平的,網絡共享文化促進教育公平
荒木隆司
作為互聯網教育環(huán)境下的特殊產物,數字教育資源可以覆蓋到各個國家、地區(qū)至個人,實現全球優(yōu)質學習資源免費共享。不僅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在各學校、老師間的流通,同時也縮短地區(qū)教育差異,促進了教育公平的推進。Dwango株式會社告訴我們,在日本創(chuàng)建了一個網絡高中,學生可以在巴黎當地考試,并且成績馬上可以在網上展示,不僅僅是教高中課程,甚至足球,也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網絡高中的方式來做。
在騰訊影業(yè)程武分享中,他認為世界是平的,互聯網發(fā)展的今天,可以說文化是平的。他表示,在雄安的一所小學,騰訊和和風藝術資金等機構做了一個青少年藝術成長平臺,通過騰訊課堂這種互聯網形式,助力于傳統的藝術教育,能夠讓鄉(xiāng)村孩子跳芭蕾舞、欣賞管弦樂、畫油畫,通過科技讓更多孩子看到藝術文化魅力,讓他們有更多自信。
從教育的視角看共享文化,劉暢在論壇現場分享了這樣一段話:“截止今年,中國高考走過了40年,相信下一個20年中國基礎教育進步遠遠勝過上一個40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網絡的力量,共享的力量。一起作業(yè)用了6年時間,在中國十萬所學校里,老師利用互聯網形成自己的教學內容,分發(fā)給學生。學生在互聯網上能夠看到最先進的教育內容,家長可以手機上看到孩子們的學習和進步過程。”
一起作業(yè)創(chuàng)始人兼CEO劉暢分享
劉暢還提到,過去六年里最高興的事情是中國的老師在互聯網產生大量分享,中國三四線老師開始和一二線老師交流學習,同步掌握了先進城市、先進學校的教育理念。所以,互聯網把教育資源分配得更公平,這也是共享文化對教育公平的促進。
是的,互聯網技術在教育行業(yè)中的應用,正在開創(chuàng)學習者和教育者溝通的新形式。提升學習者的信息化意識,有利于拓寬國際化視野,建立更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教學者的信息化意識,則有利于改進教學方法,提升科技素養(yǎng)。
文化的主體是人,網絡個體文化需關注個體成長
在互聯網技術和內容數據發(fā)展的今天,每個人即是數據生產者也是數據的傳播者,人和流量也將是文化傳播重要的渠道,而大數據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ヂ摼W平臺不僅可以更清楚地記錄每一個人的網絡學習行為,為個體的成長提供指導,同時也為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尤其在公立教育體系里,互聯網連接到個人,通過對線上線下個體學習數據的采集,實現對個體學習特征的全面了解,從而進行個性化成長路徑規(guī)劃,讓每一位新生代網民實現最大的人生價值。
一起作業(yè)創(chuàng)始人兼CEO劉暢分享
對網絡個體文化共建,劉暢也給出了個人的理解,中國政府開始推出了新的中高考政策。新的中高考和過去不一樣,今天初高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中高考考什么科目,能夠更好發(fā)揮他長處,選擇合適的專業(yè),考取合適大學,為祖國貢獻合適力量。而大數據、人工智能已經在扮演無與倫比的作用。在一起作業(yè)平臺上,學習者留下五年、六年的學習數據,背后不是簡簡單單某一個知識點掌握得不好,某一個考點學習得不對,而是通過工智能分析出這個個體一道數學題背后的邏輯思維、空間想象能力,適合學什么專業(yè),將來適合做什么工作。
對于網絡個體文化需求的個體表達,除了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互聯網對網絡個體文化的改造之外。羅輯思維創(chuàng)始人羅振宇從知識付費的角度闡述網絡個體文化的差異:任何一個個體都存在經濟、政治、信息和文化三個層次的需求,在人類文化傳播的跑道上,羅輯思維把原來極其昂貴的知識服務產品,用全年199價格賣給用戶,從而推動文化傳播效率,降低用戶使用的成本,滿足不同網絡個體對過去昂貴知識不同的汲取需求。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不斷地發(fā)展和普及,催生出互聯網文化的新業(yè)態(tài)與新模式。不論是網絡德育文化、網絡共享文化還是網絡個體文化,當互聯網將我們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參與學習將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這也正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互聯網在文化共建共享當中發(fā)揮作用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