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教育 >

文藝評論要提升溫度、高度和銳度

有人說,這是一個文藝評論百花齊放的時代,文藝評論的力量前所未有地增強,人人都是評論家。也有人說,這是一個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文藝評論不再身居主流,逐漸邊緣化。文藝評論現(xiàn)狀到底如何?如何加強文藝評論工作?3月1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報》社主辦的文藝評論座談會在京召開,梁鴻鷹、周漢萍、喻劍南、李樹峰、潘凱雄、??苏\、張頤武、向云駒、胡智鋒、丁亞平、吳文科、王一川、祝東力、宋寶珍、楊慶祥、魯太光、尹鴻、傅謹、王馗、尚輝、張德祥、李宏鋒、胡軍、高小立等相關單位負責人與文學、藝術各類別文藝評論家與會,就如何增強文藝評論影響力展開深入研討,剖析文藝評論現(xiàn)狀,闡述文藝評論所面臨的問題,并提供有效解決途徑。

如何看待現(xiàn)在文藝評論的格局?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將其概括為三個“強化”與三個“弱化”,即分流強化,主流弱化,文藝評論發(fā)聲渠道越來越多,互聯(lián)網上“人人都是評論家”成為一個現(xiàn)實,批評泛化,分流到無處不在的狀態(tài),主導性的評論反而弱化;情緒強化,情懷弱化,網絡上很多評論的標準是非常個人化、精致化的,按照個人喜好甚至沒有原則地加以評論,而理性的、中肯的、高遠的、有情懷的、超越于情感性因素之外的獨立的批評弱化;聰明強化,高明弱化,大量的批評在抖機靈、吐槽,專業(yè)的、有高度的、能沉淀下來的東西不多。因而,他呼吁,不論是社會評論還是專業(yè)評論都應該有一個標尺,即要有“度”,提升溫度、高度和銳度,“要善意地、帶著建設性的心態(tài)熱情擁抱評論對象;要有一定的高度,站得高看得遠,不能過于微觀瑣碎;要一針見血,精準到位,這樣的評論才是過癮的好評論”。

加強文藝評論需要突破幾個困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向云駒談道,文藝評論隨著文藝的分化日益小圈子化,影響力隨之收縮和萎縮,在批評方式上呈現(xiàn)出微觀化、瑣碎化、技術化、精致化,關注討論的問題越來越微觀,使用的分析方法越來越精致,“文藝批評的瑣碎化,導致的是思想退場、技術上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他指出,人們對文藝批評的不滿意和不滿足,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批評越來越不具權威性,在受眾對文藝作品眾說紛紜的時候,文藝批評很少有一錘定音的聲音。而文藝批評權威性的降低,部分原因還在于權威批評的不批評,如權威批評在與時俱進方面的欠缺和弱化,且多發(fā)表揚之聲,少有尖銳批評之語,這是權威批評自廢武功、自去功能的結果。因而他強調,文藝批評需要一個金字塔結構,在文藝批評實踐中樹立和確定一批頂級和高端的權威性文藝批評陣容,是文藝批評突破有“高原”缺“高峰”瓶頸的迫切需求。

對于文藝評論所面臨的問題,潘凱雄、張頤武、李樹峰、楊慶祥、傅謹、尚輝等專家學者們也紛紛指出,我們已經進入互聯(lián)網或自媒體時代,文藝評論增量巨大,很多新的判斷方式與傳統(tǒng)評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甚至出現(xiàn)雙重評論標準,形成了二者平行發(fā)展的狀況,比如網絡文學評論與傳統(tǒng)文學評論就屬于不同層面。在此語境中,評論家所關注的與大眾所看到的東西可能沒有關系,評論家的聲音只被學術共同體聽到,其專家身份可能會被迅速淹沒。因而,評論家不能停留在孤芳自賞的圈子里,對于社會是什么樣子、讀者是什么樣子、市場是什么樣子全然不顧,要緊跟時代,找到和大眾、和網絡之間對話的連接點,找到我們在時代中的位置。另一方面,無論網上波動有多大,要保持恒定,警惕網絡世界不正常、不健康的亂象,比如“標題黨”、語言暴力、故意反說等,要守住主體地位,樹立評論工作者的公信力。

如何增強文藝評論影響力?怎樣更好地推進文藝評論?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對文藝評論者提出希望,指出好的文藝評論者內心有“怕”,一怕自己沒能體會創(chuàng)作者的良苦用心,怕遺忘掉朱光潛先生廣為人知的告誡“不通一藝莫談藝,實踐實感是真憑”;二怕觀眾,對觀眾心存敬畏,怕自己不能像普通觀眾那樣緊密聯(lián)系日常生活實際去鑒賞,以及不能放棄理論空想而返回生活常識去體驗作品意義;三怕同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怕自己不能像前輩和當代同行那樣在評論中展現(xiàn)出犀利、尖銳或高遠等;四怕自己盲從和喪失個性,要涵養(yǎng)“不盲從”的批評品格?!斑@幾‘怕’合起來表明,評論者從事評論工作得始終有一種謙卑精神,即深知自己本事極為有限而不自大,對評論保持懼怕之心。這樣的謙卑才有可能翻轉出一種評論自信力:怕而后能不怕,不怕而后能評說?!?/p>

“正如寫詩功夫在詩外,真正的文藝評論功夫也在評論之外。”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主任張德祥認為,文藝評論應當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健康的美學觀,應跳出評論的技術化或圈子化,并非是掌握了一套評論專業(yè)術語或技法就是評論家,必須具有“兩個大局”的意識,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將作品中描寫的人群與事物在歷史中發(fā)揮了阻礙歷史進步還是促進歷史進步作為判斷作品的歷史標準。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強調,應該保持文藝批評的開放性與寬容度,不能把批評批判化,批評不包容,創(chuàng)作不繁榮,“我更提倡批評性的建設和建設性的批評。對作品保持批評性的態(tài)度,指出其不足讓它變得更好,用建設性的態(tài)度幫助創(chuàng)作更好地符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創(chuàng)作才能真正地百花齊放,從‘高原’走向‘高峰’”。

最新動態(tà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