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教育 >

從“小破球”到“小說家” 中國電影特效做到了什么

最強視效、高燃爽片、瞳孔地震,此類極盡膜拜之辭,在眾多《刺殺小說家》的觀影評論中頻頻出現,“赤發(fā)鬼制作過程”亦同步躥上熱搜,可見觀眾在感受影院震撼之后,心中余波久久激蕩。一部《刺殺小說家》的橫空出世,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技術應用的革新、工業(yè)流程的完善,更看到了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東方表達在新技術加持下,為一個并不鮮見的穿越題材注入了新穎的觀影趣味,展現出中國電影敘事的無限可能。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日子里,中國導演將有更充裕的技術手段,駕馭更廣泛的題材、實現更復雜的敘事。

由學徒式打散工到整建制全流程,中國電影產業(yè)鏈不再缺環(huán) 

一直以來,以視覺效果為賣點的中國大片并不鮮見。在《長城》《尋龍訣》《捉妖記》《九層妖塔》《智取威虎山》《狄仁杰》等不少作品的背后,卻往往能看到維塔、工業(yè)光魔、Dexter、Digital Idea等海外工作室的身影,即便是《流浪地球》,亦有近四分之一的特效由外國團隊完成。因而借用《刺殺小說家》導演路陽的話來說,此次《刺殺小說家》的一大突破性意義在于:首次將成套技術完整地應用到中國電影的制作流程里去,而且全部由本土團隊完成。

“墨”作為《流浪地球》的主導特效團隊,此次春節(jié)檔一口氣獻上了《刺殺小說家》《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煥英》《侍神令》四部作品,所爆發(fā)出的技術能級與生產效率,標志著中國電影制作進入了最高級別,為過往難以企及的奇幻科幻類型,打開了全本土創(chuàng)作的大門。以《流浪地球2》為代表的一批大IP銀幕化,已毫無懸念地排上了日程。

由打零工、打散工的配角,大跨步邁進至整建制全流程,墨、橙視覺、天工異彩、彩條屋、追光等一支支本土特效與動畫隊伍,乘風破浪、勇立潮頭,補齊了中國電影產業(yè)鏈的缺環(huán),在完善電影工業(yè)體系的同時,于數字技術的創(chuàng)新、東方美感的確立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可圈可點的成績。

攻克“真假景”與“毛孩子”難題,摘下電影特效皇冠上的明珠 

論及《刺殺小說家》登上華語電影特效巔峰,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全片擁有2000余個特效鏡頭,整個團隊高峰期達800余人,歷時2年半完成。如此驚人的工作量,主要用于解決兩個頂級難題。

首先是真實影像與數字資產的混合,形象地說就是“真假景”問題。

電影故事線在現實世界與小說“異世界”間來回穿梭,真人演員必然要與虛擬環(huán)境、虛擬角色產生互動,逼真流暢的對手戲、天衣無縫的真假場景融合,都是首要考慮的問題,這里解題的關鍵便在于現場虛擬拍攝與數字可視化流程管理。憑借實時追蹤、實時摳像、實時渲染三大核心虛擬拍攝技術,預先完成的數字資產可以被置入現場拍攝畫面中,攝制組便能在監(jiān)視器里即時看到合成效果,比如少年空文正與魔王對峙或在叢林中奔跑、而非四壁綠油油的摳像區(qū)里有位董子健。這種不斷趨向“所見即所得”的工藝流程,使得導演、攝影、舞美、演員等各個崗位都能對“無中生有”的影像空間、角色位置及對比關系產生直觀理解,從而迅速有效地調整表演細節(jié)與攝制參數。

其實就虛實結合這一層面而言,兩年前的《流浪地球》已交出了高分答卷。這里就涉及到另一層面的演進:數字生物資產的擬人化創(chuàng)造,形象地說就是“毛孩子”問題,這堪比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向來是本土特效制作的短板。

因為在電影中憑空創(chuàng)造一個“活物”,對動態(tài)細節(jié)有著極度苛刻的要求,最見功力的便是毛發(fā)的模擬仿真。早期的毛發(fā)構建,往往通過貼圖、或是成片建模以低精度控制整體形態(tài),時至今日已發(fā)展到基于根為計量單位實現微觀化的毛發(fā)表現。當數量龐大的毛發(fā)單體由于互相牽扯碰撞而產生形變時,其背后復雜的力學演算超乎想象。

不妨對比下胡巴、史瑞克或是無牙仔那些基本光溜溜的面團造型,《刺殺小說家》中出場的大反派“赤發(fā)鬼”光頭發(fā)就有40萬根,遠超成年亞洲人4倍有余,全身毛孔更達94.8萬,是個如假包換的“大毛孩子”。如此豐茂的發(fā)量,迫使制作團隊開發(fā)出了獨門算法與應用,按照皮膚結構去分布毛孔,并實現了響應肌肉拉伸的毛孔變化效果。

有了形似的細節(jié),神似的細節(jié)更為重要。較之一般數字資產,觀眾對于生物角色的判斷更為敏銳。很少有人會質疑《流浪地球》中的行星發(fā)動機或是《長城》中的怪獸饕餮,因為無法找到現實對等物。但對于擬生角色,人類的自我觀察與具身經驗就是最便捷且準確的參照系。帶有“擬人”面貌的“赤發(fā)鬼”如何才能呈現逼近“真人”的神態(tài)?路陽導演所強調的成套技術,便包含著極高精度的動作捕捉與面部捕捉。大量采集于真人表演的動態(tài)數據支撐起“赤發(fā)鬼”的一切微動作與微表情,使其神態(tài)即便在大特寫中都經得住考驗。

 

東方審美與本土方案,中國特效業(yè)走出自己的路 

最新動態(tà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