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市場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問”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歷史進程

(林琬斯)中新社首屆“東西問智庫”主題論壇10月28日在北京舉行。論壇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表示,“東西問”中的“問”帶有非常強烈的傳播和溝通的本能,是一個更加理性、更加平和、更加包容的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歷史進程。


(資料圖)

周慶安指出,隨著中國的發(fā)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國際傳播命題,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中國傳媒人越來越重要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

周慶安回溯歷史稱,國際傳播這個命題實際源于文藝復興之后,有了民族國家,才有了國際傳播命題的逐漸拓展。但是跨文化對話和交流的歷史進程遠早于國際傳播。

他指出,如果從跨文化交流、跨文明對話的視角出發(fā),中國的國際傳播已經(jīng)完成了跨文明對話的三個歷史階段。

周慶安介紹稱,第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是對于全球的文明來講,在文明誕生之初就有接觸和觀看的歷史階段。在這個過程當中,跨文明對話之間更多是用一種自發(fā),而非自覺,或者非需要的手段,同時該時期并不是以民族、國家為單位。他以絲綢之路舉例表示,絲綢之路上的跨文明對話,其主題和目標都不是以傳播來開展的,但是客觀上確實形成了對話和傳播的效果。

同時,周慶安表示,雖然國族、身份這些概念并沒有完整地出現(xiàn)在彼時的跨文明對話中。但是彼時跨文明對話留下來的最豐富的遺產(chǎn),是對文明之間彼此的尊重,彼此的興趣,甚至是彼此的信任。

接著,他介紹道,隨著國際傳播的逐漸成熟,尤其是隨著傳播技術的成熟,跨文明對話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其追求的是對話和交流的語境。在對話和交流的語境中,傳播變成了民族、國家特定的需要。傳播者帶著自己的身份主體逐漸認識這個世界,并且開始講述屬于自己的聲音。

他強調(diào),在這個過程中間,文化的主體性和多樣性,以及對于文化主體性的理解和接納成了非常重要的問題。

周慶安接著介紹,第三個歷史階段是二十世紀末期開始的平臺歷史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新媒體的誕生使得更多的個體擁有了對話的自由。“我們今天在國際傳播當中經(jīng)常講,要從國際傳播的主體階段進入到平臺階段。中國不僅僅要成為國際傳播中間的一個重要角色,還要構建一個全球?qū)υ挼钠脚_?!敝軕c安指出。

周慶安稱,中國已經(jīng)完成了上述三個歷史階段,正在走向第四個,也是更重要的歷史階段。但下一個階段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歷史進程?

“中國在前三個歷史階段不斷完成自己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下一個階段其實是對多樣文明、多種主體的再現(xiàn)。這時,中國的國際傳播也要逐漸地完成從觀看到對話,完成從告知到分享,逐漸進入從理解到認同,從主體到平臺的構建?!彼赋?。

周慶安坦言,這個時候提出“東西問”,“問”的過程就是一個文明平等、文明多樣性的展現(xiàn)和確認。他認為,有“問”肯定有“答”,有“答”肯定就有“追問”,甚至有“再提問”,甚至有“反問”,這實際上是觀念和知識的再度分享和交流。

“當人們用更多的體驗來代替真正意義上的知識構建時,‘問’本身是一個更加理性、更加平和、更加包容地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歷史進程?!敝軕c安總結(jié)稱,國際傳播走到今天,更多地要從平臺的視角,要從分享和認同的出發(fā)點去構建今天有效的中國故事。(更多報道線索,請聯(lián)系本文作者林琬斯:linwansi@chinanews.com.cn)(中新經(jīng)緯APP)

中新經(jīng)緯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