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又被稱為五月節(jié),自古以來就盛行于民間,有著各式各樣的傳統(tǒng)習俗。端午節(jié)處在農(nóng)歷五月,正是“知了初啼,百草豐茂”的時節(jié),在習俗里,自然也少不了花花草草的蹤跡。
五色新絲纏角粽
提到端午節(jié),就不能不說粽子。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俗。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不僅如此,粽葉的選用也不盡相同。
蘆葦
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包粽子。蘆葦是多年水生高大禾草,生長在水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生存,葉子十分常見,而且?guī)в幸环N淡淡的香味。葦葉包出的粽子,吃起來回味無窮。
箸葉
南方則比較偏愛箸葉。箸葉又稱“粽葉”,生長于廣闊的森林中,它氣味芳香,聞上去有回歸大自然的感覺,是一種天然的功能食品添加劑和保健品新原料。箸葉不僅能用于包粽子,還可用于包裝其他的食品及用作餐桌上的裝飾,被營養(yǎng)學家稱之為“天然綠色食品”。
箬竹
除此之外,箬竹的葉子也可用作粽葉。箬竹多在南方生長,以其葉片寬大、易包,深受人們的喜愛,但箬竹的葉子香味上稍遜于葦葉及箸葉,所以通常僅作為備選。
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青青的粽葉,甜甜的糯米,早已成為中華兒女綿延千年的文化記憶。
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
夏季是皮膚病多發(fā)季節(jié),相傳端午是草木藥性在一年當中最強的一天,因而民間有在端午采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故又稱作浴蘭節(jié)。這里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佩蘭
該習俗的現(xiàn)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古籍記載的沐蘭湯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孩子們用苦草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沐浴,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相傳可以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人們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
菖蒲酒美清尊共
菖蒲
古人認為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時節(jié)在門上掛菖蒲辟邪,故端午節(jié)也稱“菖蒲節(jié)”。 此外,民間有飲菖蒲酒的習俗?!肚G楚歲時記》:“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菖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人們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
艾葉如旗不閃紅
在端午節(jié)布置種種可驅(qū)邪祛病的花草,來源已久,艾蒿便是其中之一。史書記載,“端午插艾”“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懸于門上,以祛毒氣”,這些都寄托了人們關于艾草的美好愿景,期盼通過艾草,能夠讓自家驅(qū)邪避害,多福安康。
艾草
艾草,作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農(nóng)歷五月艾草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各地就流傳下了五月采艾的習俗。有關艾草可以驅(qū)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關于端午插艾還有一個傳說。相傳黃巢造反的時候經(jīng)常屠城,一天,他帶兵路過鄉(xiāng)下一條小路,看見一位婦人帶著兩個孩子,婦人身上背著較大的孩子,年紀小的卻徒步跟在后面。黃巢覺得很奇怪,便讓手下把婦人叫到跟前來問:“為何背著大孩而讓小孩子走路?”婦人答道:“大孩子是丈夫前妻所生,小孩子是她親生的,自己孩子苦點就苦點了,不能讓沒媽的孩子受屈”。黃巢聽了很感動,決定不殺婦人一家,就告訴婦人,讓她第二天在家里屋檐下掛上艾草。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里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里,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難。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jié),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一首兒歌唱出了端午節(jié)的獨特韻味。傳統(tǒng)佳節(jié)作為中華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符號與載體,是需要我們堅守的根與魂。讓端午節(jié)的韻味承載著人們諸多美好愿望,隨夏季的香氣灑滿華夏大地,氤氳在每一名中華兒女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