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文化 >

不讀經典 就等于“閱讀降級”?

一部經典文學著作《遮蔽的天空》近日在國內意外走紅,有人以此為理據來反駁所謂的“閱讀降級說”——“20年前的孩子讀余華、蘇童,10年前的孩子讀韓寒、郭敬明,現在的孩子壓根就不讀書。”這一說法確實能反映一定的閱讀流行趨勢,但還不足以得出“降級”的結論。而偶然躥紅一兩部文學經典,也并不意味著大眾閱讀口味會發(fā)生質的攀升。

且看這部《遮蔽的天空》,通過“二戰(zhàn)”結束后3個美國知識分子前往撒哈拉旅行途中發(fā)生的故事,探究了現代人的情感疏離和存在危機?;蛟S正如出版方分析的,比起上一代人,我們更容易陷入沮喪,感到迷茫,對急劇變化的世界無所適從,這本書恰好與當下讀者的精神狀態(tài)非常貼合。也就是說,《遮蔽的天空》之所以能廣為傳播,是其正好在大眾文化中找到了共鳴,而非大眾主動要向經典靠攏。

個人以為,讀不讀經典與閱讀升級降級之間,沒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不論何時,經典始終是小眾的,是少數人的一種精神追求和愛好,它與大眾流行文化天然對立。況且,經典也不是生來就是經典,比如今天明清世情小說被我們奉為經典,但在當時看來,這些作品何嘗不是內容世俗化、語言通俗化的不入流的民間消遣。

文學作品的魅力,當世往往難有全面客觀的評價。很可能將來有一天,今日鄙視鏈底端的網絡文學也有了折射一時之社會樣態(tài)、展一時之風氣的文化價值,從而成了經典;但可以預見,到時候大眾文化一定走得更遠,依然難與經典有多少交集。如是,在這樣一個更大的時間尺度下,所謂“閱讀降級說”,其實并沒有成立的邏輯。

當然,受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影響,這20年來,我們閱讀的方方面面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從紙上到數字端,從長篇大論到短平快,從大眾流行到亞文化……這并非閱讀的降級,而是在走向多元。盡管這一過程令閱讀日趨碎片化,但無論是通勤路上碎片化的口水文,還是閑暇之余讀一本輕快的小冊子,又或者心血來潮品讀一部經典,不都是一劑現代都市生活的調味料嗎?而閱讀最樸素的意義,大抵如此吧。

最新動態(tài)
相關文章
白象默默作出貢獻被扒出 網友:我們一...
白象食品出圈了 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國貨...
給力!南京城墻博物館成為中國首個ICOFO...
橫店發(fā)放千萬消費券促影視業(yè)復蘇 20余...
風動花開 “二十四番花信風”有何講究?
不能只靠情懷“裸泳”!實體書店“八仙...